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资讯 > 最新资讯最新资讯

私立学校的发展意义

来源:成都高中学校www.sc-stc.com 浏览数:次  发表时间:2016-11-01 16:01:42

  教育的加速发展来源于制度上的创新。各国在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保持人力资本的长期持续增长,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不同的阶段先后经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过程。


  各级教育的加速发展并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得益于制度创新:一是国家对教育的制度安排;二是教育开放。教育向民间开放,带来私人对教育的大规模投资。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政府办教育的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了个人对于教育多样性的需求。在实施高质量义务教育的同时,向民间部门开放教育是现代国家在解决教育治理问题上重要的公共政策选择。由于义务教育制度安排之外的教育是典型的纯私人物品,而且在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阶段(特别是对高等教育而言),受教育者所获得的自身收益要高于教育的社会收益,家庭或者个人有足够的投资激励。因此,教育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往往带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积累性(或线性)增长。


  先数量后质量,大力发展私立教育。日本、韩国对私立教育都采取了先放开发展,待规模扩大以后再加强管理、增加资助、提高质量的发展措施,因此才能在短期内实现中等和高等教育普及。韩国教育从数量增长期(20世纪60年代)-改革推进期(70年代)-质量提高期(80年代)--人性化教育期(90年代),走出了一条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道路,私立学校的扩容和规范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美国是通过在原有的精英教育系统之外,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和社区学院来实现高等教育普及的,走的也是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道路。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数量甚至可以超过公办学校,首先提高普及率,然后逐步提高办学质量。


  借鉴国际上公立教育体制改革经验,规范有序地推进对一部分公立教育资源存量的改制。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公办、民办教育混合的趋势,私立学校接受政府的公共财政资助,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界限趋于模糊,纯粹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趋于减少,混合型的学校趋于增加。


  国外公立学校体制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


  1.新加坡的“自主学校”政策。新加坡1988年起开始实施“自主学校”的体制改革政策,推动一部分优质公立学校体制改革进程,变成“自主学校”,政府继续拨给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同时允许学校收费,学校实行比较完全的自主管理。


  2.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实行教育券形式。其操作过程是:政府将国家教育经费经过科学的计算和分配,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即教育券)发给每位学生。家长可为子女选择任何学校就读,用手中的教育券代缴等价值的学费,剩余部分自己承担。学校把收上来的教育券向政府兑换现金,用以支付办学费用,除此之外,政府不再直接划拨给学校任何经费。过去,放弃公立中小学入学机会就意味着放弃义务教育的福利,但学生和家长选择私立学校,仍然可以得到政府资助。


  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共同增长。我国在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可参照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经验,采取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方式,争取使私人和社会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3%,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4%以上。也就是说,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基础上各增长1%。


  义务教育政府负责,非义务教育以私人和社会投入为主。美、日、韩等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义务教育的投入,美国、日本义务教育经费90%以上是由政府提供的,韩国政府也提供8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处于普九巩固时期,与美、日、韩等国同期经费投入结构相比,我国义务教育国家预算内经费拨款比例偏低。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日本的社会和私人投入比例在50%以上,韩国则高达83.3%。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更应该参考国际经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地调动社会和私人的力量,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其与公办教育相并存,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因而,政府要解决的全局性的关键问题是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督以及教育中的融资问题,而不是直接开办教育机构的问题。